于欢案二审结果如何 正义是否得到伸张
一、二审结果揭晓
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7年6月23日对于欢故意伤害案作出的二审判决中,认定其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并改判其有期徒刑五年。这一判决相较于一审无期徒刑的判决,显然对于欢更为有利。
二审法院通过庭审直播、全面举证质证等方式,对于此案进行了深入的审理。确认于欢在母亲苏银霞遭受极端侮辱(包括非法拘禁、辱骂等)且报警后警方处置未达预期的情况下,持刀反击导致一死三伤,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此次判决充分展示了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既考虑了于欢保护母亲的朴素情感,也正视其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在法律框架内将其定性为“防卫过当”。
二、正义的实现与伸张
1. 法律程序的公正性
二审过程中,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四十余条微博直播庭审细节、证人出庭作证、控辩双方质证等方式,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与程序正义。检察机关通过严谨的证据链完整呈现案件事实,强调“平等保护”理念,既追究于欢的刑事责任,也关注被害人权益,避免了因舆论压力偏袒任何一方。
2. 社会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一审的无期徒刑判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民众普遍认为判决未能充分考虑防卫情节与人伦困境。而二审改判五年后,公众对于这一结果表示认可,认为其既严格依法裁量,又符合公平正义的期待,是司法对民意的回应。这一案件不仅成为全民法治公开课,也展现了司法独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复杂社会情境的包容性调整,推动了法治的进步。
3. 正义的实质体现
于欢案的二审改判被视为“正义迟到但终未缺席”。这一判决既惩治了犯罪行为,也通过法律解释明确了防卫权的边界,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参照。判决兼顾了法理与人情,既避免了过度刑罚对个体权利的损害,又通过法律惩戒维护了社会秩序,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于欢案通过规范的法律程序与公开审理,在争议中实现了个案正义。这一案件也推动了司法理念与公众认知的深层互动,成为法治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充分展示了正义的实现与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