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地图,春秋五霸地图简单
兄弟并肩登山,各自奋力向前。这一景象,不仅适用于竞争的个体,更映射出民族与国家的奋进历程。特别是在同一地域、起点相同的国家间,竞争尤为激烈。
追溯历史,西周时期,天下诸侯如同孕育中的“孪生兄弟”,在相似的地理、民族、经济与文化背景下,各国的发展往往齐头并进。以川中的巴国与蜀国、苏中的吴国与越国为例,它们的兴衰历程几乎同步。
历史总是充满反差。在山东半岛,有一对国家,它们的起点和条件极为相似,却历经春秋战国八百年的漫长时光,发展差距悬殊。它们就是齐鲁两国。
诗圣杜甫在《望岳》中盛赞齐鲁两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两国环渤海而建,同享鱼盐之利,立国基础相近。历史却见证了它们截然不同的命运。春秋之时,齐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亦是战国七雄之一,一直雄踞东方,威慑天下。而鲁国似乎始终是个默默无闻的角色。
要这一差异的原因,一个人物不容忽视吴起。他与兵圣孙武并称,能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的走向。吴起一手创立魏武卒,使魏国瞬间崛起。他主抓改革,使楚国一度显现强国之光。他的生涯起步却是在鲁国。
吴起在鲁国求学,拜在孔门之后曾申门下,儒法兼修,既懂军事,也谙政治,还是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一身出色的才华,期待着在鲁国出仕。机会似乎比后世商鞅在魏还要艰难。直到齐国攻伐鲁国,形势危急之时,吴起才被推荐到鲁君面前。
尽管吴起凭借卓越的文韬武略成功击退齐国,但鲁国却因各种攻击和质疑而不敢重用他。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成为了他被质疑的借口。吴起无奈杀妻以求将,但这一举动反而成了他的道德污点,使他遭到更猛烈的攻击。最终他因主公季孙氏被杀而逃离鲁国。
魏国失去商鞅后遭遇重大失败,连旧都安邑都被占领。与此相比,齐国则通过公正的选拔体制吸引人才。孙膑虽遭庞涓陷害并关押牢狱,但齐国使臣仍认为他是天下大才并设法帮助他得到任用。管仲射伤齐恒公后依然得到重用并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鲁国的选拔体制一直抱残守缺,实行周礼却未能真正重用人才。孔子虽身体力行提倡克复周礼却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并被迫周游列国。吴起的遭遇更是凸显了鲁国选拔体制的弊端。道学家们大唱德治、仁政的口号却忽略了实际政治的需求和公正选拔的重要性。这种将道德与政治挂钩的做法导致了鲁国的政治僵局和落后。反观齐国则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这才是其成为春秋战国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个国家,暮霭沉沉,体制日趋保守僵化,导致一群无所事事的世袭公族日复一日地陷入内耗。他们内行于内战,对外却显得力不从心,始终无法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鲁国难道不想改革吗?难道不想延揽和任用人才吗?答案是肯定的。与其他国家的改革潮流相比,鲁国的改革之路显得颇为奇特。
其他国家的改革,都是顺应历史潮流,走功利主义的道路。他们要么致力于富国,要么致力于强兵,在发展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新道德标准。正如管仲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上,让公族退位,让百姓富裕,让人口增长,让军队强大。
鲁国却在一群保守的卫道士的影响下,日渐拥抱保守主义。他们怀念数百年前周礼时代的辉煌,沉醉于自己曾经的显赫一时,以此慰藉自己的内心。他们无视国际形势的蓬勃发展,反而以过去的道德标准来推动改革,这怎么可能成功?
看看王莽的复古改制,以及战国七雄等后世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改革,尽管他们都曾遭到卫道士的反对和围剿,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为普通民众是务实的,他们不会因为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支持或拥护某种改革。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切实的实惠,那么任何虚套都不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大变革的时代,曾经的爵位显赫的鲁国、宋国,就像已经登陆的鱼类。他们有机会朝着真正的陆生方向进化,变得更加高级。他们却选择回到水中,变得保守而僵化。他们就像两栖动物青蛙一样,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不愿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保守的态度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无法在新的时代中崭露头角。
作者邀请你关注这个国家的未来,思考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走功利主义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保守的卫道士,不要被他们的空洞说教给蒙蔽了双眼。只有真正关注民生、注重实效的改革,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流产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