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少人口2022总人口(上海多少人口加上流动
超大特大城市扩张之路的新动向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为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曾经的无限制扩张政策已经改变,现在要求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这一决策是继“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我国城镇层级体系中,超大特大城市是引人瞩目的存在。那么,哪些城市属于超大特大城市呢?根据城区人口规模,我国将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等。其中,城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为特大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我国目前有7个超大城市和14个特大城市。
这些超大特大城市之所以需要“瘦身健体”,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案要求超大特大城市有序疏解中心城区的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这些疏解出来的空间,将被用于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那么,哪些产业在疏解之列呢?批发市场、物流基地、高校医院以及一般性制造业都在其中。尤其是一般性制造业,涵盖了高耗能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纺织印染、机械、印刷、造纸等。以北京为例,从2016年至2021年,北京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城六区常住人口在8年内下降了15%,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
虽然减量发展,但北京的经济总量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因为高端产业的蓬勃发展而持续增长。这正是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应该效仿的。未来,这些城市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服务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也需要引导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超大特大城市的未来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通过瘦身健体,推动这些城市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不仅是对这些城市的挑战,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超大特大城市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策略是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想象一下金融的繁荣,软件的飞速运转,信息的疾速传递,科研的深入,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都是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我们见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的持续进步。这些高端要素资源,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想要在这些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国家战略的引导,科教和人才的基础,以及相应的产业基础。没有这些,想要迅速做大成为主导产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此大城市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一种“郊区化”的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开发强度的提高,许多城市中心城区的开发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向郊区扩张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超大特大城市的郊区化不仅仅体现在人口流向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实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人口向郊区的流动是大势所趋,而各地也在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加速这一进程。北京在通州设立了城市副中心,上海在郊区规划了五大郊区新城,广州则通过差异化落户政策引导人口向外围郊区流动。
要想真正承接中心城区的疏解人口,郊区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上海五大郊区新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各有主要产业,而广州的郊区也有科学城、知识城等一系列重大支撑。只有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才能真正推动郊区的发展。
未来大城市的发展,不能再仅仅依靠吞并周边地市或撤县设区来完成城市规模的扩张。高质量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在鼓励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我们也要注重城市的均衡发展,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
本文由国民经略原创,希望大家关注我们,一起更多关于城市发展的知识。在此结束之际,我们推荐流产网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