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教务系统登录(河西学院教务系统初始

生活常识 2025-04-07 19:19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时下正值春耕,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雷寨村的现代化日光温室里,村民们正忙于移栽培育的“高原夏菜”。这一繁忙景象的背后,是河西学院教授王勤礼十年前的远见。他在村里试点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已让雷寨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建成日光温室588座、钢架大棚1850座,蔬菜年产量超过12000吨,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18元。

河西学院,作为河西走廊唯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一直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这所院校紧紧瞄准国家战略,注入科研“新动能”。前不久,河西学院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雷玉明和他的科研团队因“制种玉米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研发的“河农1号玉米新品种”已在河西走廊大面积推广,显示出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河西学院紧跟时代步伐,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党委书记赵凯表示,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开门办学找新路,做足河西走廊这篇“大文章”。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找准了转型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在院士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河西学院在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立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后,该团队近3年共获得15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学校还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推广食用菌品种和技术,制定地方标准,为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服务地方需求外,河西学院还致力于解决地区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为此,学校成立了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促使科技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学校校长张汉表示,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的立身之本。近年来,学校以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起三级科研体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

河西学院还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群来提升办学效益。尽管具有80年的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传统,但学校也意识到高层次人才短缺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学校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针对就业率不高、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进行淘汰和调整。通过聚焦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群的优化提升,河西学院正努力提升自身办学效益和社会竞争力。在河西学院,教务处处长赵柱引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近年来,学校积极整合资源,设立了20个二级学院,构建了应用型大学的院系架构。为了适应河西走廊地区支柱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需求,学校增设了一系列新专业。这些专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学科专业群,极大提升了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河西走廊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食用菌生产带来了巨大潜力。由于该产业起步晚、技术落后,菌种和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幸运的是,河西学院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该校申报的本科专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在2020年成功获批。这一进展的推动者之一是魏生龙教授,他是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的主任。魏教授表示,长期以来,我省食用菌科研、教学及产业人才严重匮乏,他们希望通过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保护。

为了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路径,河西学院积极吸纳在校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生产一线实践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性,也让这些毕业生成为当地企业的“抢手货”。学校以“应用型师资”为重心,借助复旦大学的支援,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内涵发展等方面也同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得以“落地生根”。

如今,河西学院已逐渐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河西走廊种业、沙产业等方面,学校展现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河西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河西学院正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增设新专业、培养技术人才等方式,河西学院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河西学院将继续发挥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