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广告联盟,天天广告联盟
个性化广告背后的权益博弈:用户拒绝权与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较量
在数字化浪潮中,手机APP为我们带来便利的也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广告推送。近日,一起因个性化广告推荐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引起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法律案件,更是对个性化推荐与用户信息安全之间如何平衡的。
你是否曾感受到,同一款APP,你所看到的广告总是与他人不同?这一切都与大数据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有关。不少用户对此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只要不明显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便不去深究。“不告不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这起案件恰恰提醒我们,用户的权益保障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样重要。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这起案件颇具典型性。一位女大学生因不堪其扰,将某社交APP告上法庭。该APP在用户试图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时,仅提供了为期六个月的期限,期满后将自动恢复个性化广告推送。原告认为此举侵犯了她的个人信息权益。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用户对自动化决策拥有了拒绝权。该法第24条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当提供不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承办法官周惠强调,用户的“同意”必须是明示的,而非默示。企业在提供算法推荐服务时,必须为用户提供多元选择或便捷的拒绝途径,并尽到醒目提示的义务。
兰州大学民法典研究院副院长吴烨指出,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时,不应忽视对用户权利实现的阻碍。企业在设置自动化推送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从实质上保障用户的拒绝权。
对比其他APP的广告设置端口,不难发现有些APP将选择或拒绝权真正交给了用户。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关闭个性化广告后,用户仍可能接收到随机推送的广告。这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尊重用户的选择权。
经过法院调解,这起案件最终达成庭外和解。企业在收到法院的司法建议后,积极整改并规范操作设置,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意识。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个性化推荐和用户信息安全的平衡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指出,个性化广告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为了追求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各方往往会大量搜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消费习惯。这不仅可能导致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甚至可能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的情况。所谓的个性化广告未必真正符合消费者的实际愿望,很多时候是广告主、发布者和经营者自行决定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个性化广告普遍持反感态度。如何在个性化广告推荐和用户信息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数据分析、用户画像还是个性化推送,都需要在满足现有立法合规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企业和开发者必须意识到,尊重用户权益是长远发展的基石。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针对大数据和算法等进行了司法规制,被简称为“司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30条”。其中的第21条明确,将加强对企业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司法规制。对于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强制搭售等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将依法严惩,防止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
上海金山法院发出的司法建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建议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深入学习和应用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增强公众对个人信息依法保护的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个性化广告纠纷频发,受侵害的并非单一消费者,而是众多面临相似问题的消费者。如何通过一个典型案件的处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法院的司法建议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手机“偷听”聊天内容的问题也备受关注。许多用户感到自己的聊天内容似乎被手机“偷听”,并且会出现推送与聊天内容相关的广告。这实际上是基于用户的个人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行的技术分析和处理。这一行为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必须明确获得用户同意,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对用户区别对待,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大数据杀熟”。
对此,法律专家提醒企业需严格自律,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用户也需重视个人信息对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权利并用法律武器捍卫。用户在下载手机客户端app后,应及时进行权限管理设置,注意相关提示,如“是否允许该app访问相机/麦克风/位置信息”等。
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用户需提高法律意识,留存相关证据,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和违法使用的行为,应立即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或到法院诉讼,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和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此也提醒大家,保护个人信息就是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