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快递价格查询(快递价格一览表)
近日,圆通速递遭遇一起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据初步调查,疑似有加盟网点的个别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通过租用系统账号盗取运单信息,导致高达四十万条个人信息泄露。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件曝光后,圆通速递迅速回应,表示已经采取了措施应对。公司立即关闭了风险账号,并成立专项调查组展开调查。公司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相关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成功抓捕归案。
而这并非圆通速递首次遭遇此类事件。早在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圆通以及其他多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单号信息泄露事件。这些不法分子利用快递单号进行非法交易,甚至在网络上公开售卖包含详细个人信息的快递面单。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益。
回顾过去,类似事件也曾在其他快递公司发生。例如某快递公司员工私自出售快递单信息,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惊人。警方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些信息都是被公司内部员工出售的,他们以每条几元的价格被不法分子购买,然后被用于各种非法活动。这些“内鬼”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更严重地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圆通速递表示公司已经采取了措施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已经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并且公司将继续通过技术和制度手段完善信息安全风控系统。公司将对内部账号进行实时监控,积极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严厉打击。
随着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信息安全泄露问题愈发严峻。除了快递公司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之外,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宣传,提高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对于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不法分子,必须依法严惩,以维护公民的隐私权益。
这起圆通速递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加强信息管理,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以维护公民的隐私权益。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滥用。希望相关部门和快递公司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向南都记者透露,黑客或内部人员盗取信息,中间商从他们手中获取这些信息并建立庞大的数据库,而信息使用者则购买这些信息进行精准推销,甚至用于诈骗等下游犯罪。除了黑客攻击,物流行业等多个行业也成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部分从业者将个人信息当作商业信息进行非法买卖。这种非法获取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正呈现出职业化趋势。
在南都记者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了一种乱象: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购买快递单号,个人信息齐全的“快递面单”甚至只需1元就能获取。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数家网站公开售卖快递单号,消费者可以根据发货和收货地址自助购买。
不仅如此,南都记者还注意到,有些卖家为了提升销量和信誉度,会购买快递空包或填写虚假地址发送空包裹,保留底单以应对电商的抽查。与快递单号不同,快递面单包含了更多个人信息,如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准确地址等。这些信息被一些卖家大量收购并出售。
据一位卖家介绍,他们提供的快递面单信息来自各个快递公司,包括历史信息和实时信息。当问及信息获取渠道时,卖家表示“渠道你别管,肯定安全”。这些信息的出售和使用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快递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出售、泄露或非法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若违反规定,情节严重者可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甚至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刑法修正案(九)》也明确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整合,扩大了犯罪主体和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范围。
南都记者的调查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从黑客攻击到行业内部的非法买卖,再到电商卖家的虚假交易,我们的个人信息正在不断被窥探和滥用。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安全,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刑法》明文规定,任何违反国家相关规定,擅自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敏感信息,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可能会被处以罚金。若情节特别严峻,刑期将延长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必须缴纳罚金。这一法律条款旨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益,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南都记者注意到,据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数据显示,不少涉及窃取、销售快递信息的人员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并需缴纳罚金。例如,在湖北荆州中级人民法院近期宣判的一起公民信息泄露案件中,19名嫌疑人因情节不同被判1年至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中还包括被处以20万元罚金的快递员杜某。这些判决彰显了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坚决态度,也警示了那些企图利用个人信息谋取私利的人。
这些案例的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快递信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信息若被不法分子获取,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这类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不仅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由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出品,记者吴佳灵与实习生欧阳霈共同采写。希望此文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也提醒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